【項目簡介】
中國民族器樂及其經典曲目是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百餘年的發展進程中,深刻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情感和智慧。優秀的民族器樂傳承者,必須同時具備高水準的演奏水平和優秀的教學能力,堅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執著不懈、傳播優秀音樂文化的信念與行動。
香港城市中樂團榮獲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立項資助,在2025年8月至2026年2月開展《百年中樂——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訓》項目。
本項目匯集了一批新中國第三代優秀的中樂演奏家及教育家,他(她)們都曾經直接師承於新中國第一代及第二代中樂大師,大多也正步入古稀之年,肩負著承上啓下的使命及責任,也面臨著傳承中樂的緊迫感。
在此背景下,本項目旨在通過難得的面授指導,傳承民族器樂經典曲目的演奏和教學方法,構建民族音樂審美,培養一批具有藝術廣度和深度的高水平民族器樂演奏及教育人才。
經過近一個月的密集培訓,學員們於2025年8月27日晚上19:30帶來第一期匯報音樂會,用民族室內樂、重奏、獨奏等多種形式,為觀眾們呈現一場原汁原味的中樂經典盛宴!
【指揮簡介】
程秀榮
項目總策劃/指揮
程秀榮為經驗豐富的指揮家和著名的胡琴演奏家,現為香港城市中樂團藝術總監、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名譽理事及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名譽理事,並任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客座教授,歷任福建歌舞劇院民族樂隊首席、香港中樂團二胡署理 / 助理首席等。
程氏自小熱愛音樂,從少年時代就活躍在各種文藝舞台上。早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福建藝術專科學校和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在夏飛雲、何佔豪、胡延仲和林華等教授的指導下,悉心鑽研作曲及指揮理論。在演奏上師從陳學成、蕭白鏞、閔惠芬、許講德等名師,博取眾家所長,自成一格。
程氏於1976年開始其專業二胡演奏事業,自1980年曾多次在大型音樂比賽中名列前茅,包括1982年國家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中榮獲優秀表演獎(最高獎)。2005年受邀在北京音樂廳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舉行「程秀榮二胡交響演奏會」,成為該交響樂團建團六十七年來首位全場合作的二胡演奏家,獲得空前成功和極大回響以及中國報界及音樂界的高度評價,音樂會現場實況錄影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成專題節目在音樂頻道上播放。
尤其近三十餘年來,程氏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廣州珠江交響樂團(原廣州珠影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台灣國樂團(原台灣藝專實驗國樂團)、上海民族樂團、香港中樂團、澳門中樂團、廣東民族樂團、汕頭愛樂交響樂團等多個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廣受推崇,演奏足跡遍及國內和港澳台地區、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法國、英國、紐西蘭等地。
【演奏者簡介】
(排名不分先后)
王雲飛 二胡
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弓弦樂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二胡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二胡碩士。曾獲「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比賽二胡專業組金獎、山東省高校教師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第一名等獎項。主持完成多項課題及發表學術論文,舉辦學術講座、教學公開課及獨奏音樂會,錄制出版演奏專輯三張,編創出版《胡琴重奏曲集》(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指導學生獲「小金鐘」比賽最高獎新星獎,多名學生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高校碩士研究生。演出足跡遍布歐、美、亞多個國家,演奏及教學成效曾在人民日報、學習強國、中國音樂報、華音網、河北日報、大眾閱讀報等媒體報道。
楊喬屹 二胡
本碩畢業於西南大學。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音樂教師、重慶市二胡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代會長)、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重慶市骨幹教師。入選「全國中青年二胡骨幹培訓班」、「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百年中樂——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訓》」。先後榮獲「第二屆‘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拉弦類銅獎」、「2017中國·浙江第二屆國際二胡邀請賽青年專業A組銀獎、齊奏重奏組金獎」、「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重慶賽區二胡組第一名」等。成功演奏了高韶青的《二胡隨想曲第三號——炫動》(管樂協奏版中國首演)、劉光宇的《螞蟻》(二重奏版首演)等作品。
何佳俊 二胡
成都市曲藝團青年二胡演奏者,四川音樂學院二胡研究生。自幼隨父親何海燕學習二胡。後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本科師從周鈺教授至今。承蒙劉長福教授悉心指導。本科、研究生期間多次被評為尖子生。成功舉辦3場個人獨奏音樂會,多次參加國內外二胡交流演出。2013年獲徐大師杯全國二胡邀請大賽銀獎。2017年成功舉辦「夢歸」個人二胡獨奏音樂會。2019參加bilibili拜年祭。2021年改編移植《自由探戈》《碟中諜》等胡琴重奏曲。2021年獲得金芙蓉總決賽優秀獎。2021年成功舉辦研究生獨奏音樂會。2023年獲第十四屆金鐘獎四川選拔賽三等獎。
胡文傑 二胡
大連藝術學院副教授,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遼寧省二胡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音樂學院遼寧省考級委員會評審,大連藝術學院民族樂團首席,大連藝術學院交響樂團二胡獨奏演員。曾榮獲「首屆遼寧省高校民族器樂展演銀獎」,「白俄羅斯國際民族音樂節獨奏金獎」等多項榮譽。常年活躍在專業舞台,舉辦多場音樂會。教學成果卓著,指導學生屢獲國家級/省級專業賽事最高獎項。出版多部二胡專著及教材,發表核心學術論文數篇,並主持完成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
孫媛媛 二胡
西安音樂學院二胡碩士,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二胡教師,國家大劇院少兒藝術指導。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二胡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南省第七屆聲器樂大賽專業組一等獎,河南省第四屆文華獎器樂專業組一等獎,河南省戲劇紅梅杯器樂專業組一等獎。2008年、2019年在河南省舉辦巡回獨奏音樂會,2013年赴德國奧爾登堡大學舉辦獨奏音樂會。發表國家級期刊15篇,參與、主持省部級課題10余項。
次卓嘎 二胡
出生於雪域高原—拉薩,西藏自治區歌舞團民族樂隊三級演奏員。1993年考入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二胡專業,1997年成為該校有史以來第一個舉辦個人音樂會的優秀畢業生。1999年隨北京對外協會和西藏自治區藝術團赴新西蘭、墨爾本、堪培拉、澳大利亞等國巡演近一個月,在悉尼歌劇院參加大型演出,擔任二胡演奏。曾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西藏春天》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並在全國九省市巡演,擔任二胡齊奏及樂隊演奏。2007年就讀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本科二胡專業,在校期間作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推薦演員隨北京武警文工團到山東濟南、青島、淄博等地巡演。2018年9月參演第五屆陝西省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劇目-民族交響音樂「西藏春天」 ,參加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及河北省廊坊市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民族器樂展並獲“優秀樂種組合”獎。參加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週年國樂經典文化惠民演出《春天的贊歌》巡演,擔任二胡獨奏。參加2024年民族管弦樂《格桑花兒向陽升》音樂會,大型民族管弦樂《喜馬拉雅》音樂會,擔任二胡演奏。西藏自治區第二屆文化藝術節民族器樂大賽,榮獲專業二胡組“二等獎”,參加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西藏交響音樂作品展演》三地市巡演,擔任二胡獨奏等。
汪靜靜 二胡
安徽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副團長,樂團首席,一級演奏員,二胡藝術碩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音樂家協會二胡專業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委宣傳部宣傳文化領域「青年英才」。曾獲第六屆安徽省藝術節一等獎、第七屆安徽省藝術節二等獎、安徽民樂首批「雙百工程」演奏人才、加拿大楓華國際藝術節演奏金獎、安徽省首屆「明日之星」民族器樂比賽一等獎、海內外江南絲竹邀請賽職業組二等獎、全國民族民間器樂展演優秀樂種組合獎。2017年成功舉辦個人胡琴獨奏音樂會。2018年入選中國音協全國中青年二胡骨幹人才培訓項目,工作以來一直致力於民族音樂演奏與推廣,藝術足跡遍及歐、亞、非、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劉奕君 二胡
中共黨員,中國音樂學院二胡碩士,師從著名二胡演奏家梁聆聆副教授。現任湖南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講師,湖南大學大學生高水平藝術團民族樂團指導老師,湖南省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副會長,長沙市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理事。曾獲第十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湖南選拔賽銀獎、國民音樂教育大會總展演二胡職業A組金獎、第四屆南洋國際音樂大賽二胡高級專業組銀獎等榮譽。指導大學生民族樂團榮獲湖南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二等獎,個人多次獲評「優秀指導老師」。2023年受邀參加湖南省重點文藝項目大型交響組曲《瀏陽河之光》巡演並擔任二胡獨奏;2024年受邀參加第39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多次在大型演出活動中擔任獨奏或領奏,多次舉辦個人胡琴獨奏與教學音樂會。主持並參與多項校級課題及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王昱 二胡
南京民族樂團青年胡琴演奏家,南京民族樂團高胡聲部首席,二級演奏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胡琴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音協民族弓弦樂學會會員。
全國聲樂器樂舞蹈推選活動器樂比賽二胡金獎,全球華人藝術風尚大典器樂大賽二胡青年專業組金獎,齊魯器樂大賽青年板胡專業組一等獎,山東省主題藝術活動省級展示器樂類二胡青年組一等獎,山東省音樂才藝技能展演器樂類京胡獨奏青年組一等獎,「敦煌獎」中國民族室內樂與獨奏新作品展評活動銅獎、優秀作品獎,江蘇省新人新作歌舞大賽新創作品優秀獎,入選2024國家藝術基金二胡表演藝術人才培訓,入選2025國家藝術基金「百年中樂」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訓。
在南京民族樂團擔任高胡、二胡、京胡、板胡等演奏,師從馬友德、歐景星、劉長福、李恆、姜克美、徐季平等老師。樂團為其創作的作品《戲趣》獲得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金獎,國家藝術基金大型作品創作資助項目《巾幗三部曲》擔任獨奏演員并成功進行首演,隨團出訪新加坡、台灣、聖馬力諾、意大利、波黑、摩爾多瓦、阿爾巴尼亞、卡塔爾、菲律賓、日本、塞浦路斯、以色列、巴勒斯坦、法國、剛果、肯尼亞、津巴布韋、澳門等多個國家與地區,並擔任獨奏演員,為國家元首與領導人演出。
徐夢鴿 二胡
中共黨員,山東藝術學院二胡專業教師、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二胡教師,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原拉弦首席。先後師從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于紅梅教授、中央音樂學院田再勵教授。2003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後一路保送升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本科及研究生部。近年來作為獨奏和室內樂演奏家演出近百場,首演室內樂作品數十部。受邀出訪日本、德國、南非、美國、丹麥、克羅地亞、巴西、奧地利、哥倫比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學術交流及演出活動。多次錄制中央電視台《音樂公開課》《中國好書》《風華國樂》《中華文明地標》等欄目。參演2015、2020、2021、2022年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文藝演出、2024新年戲曲晚會,五次為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
許慧 二胡
當代活躍的青年二胡演奏家,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我國著名二胡教育家安如勵教授和馬向華數授,曾獲「天華杯」全國少年二胡比賽二等獎。工作20余載,演出足跡遍佈世界30多個國家,上百個音樂廳。作為獨奏演員多次受邀出訪美國、日本、韓國、蒙古等,是《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的常用獨奏樂手。
2014年榮獲中央電視台"CCTV新十大青年二胡演奏家」稱號,前「女子十二樂坊」成員,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館奏響民族樂器之人,「非凡絲路樂團」創始人之一。
2024年春節由深圳文體局組建,作為二胡獨奏演員隨深圳藝術團參與海外「歡樂春節」,把中國傳統佳節傳到西班牙,馬耳他兩國,均受到大使的高度贊譽。
2024年在深圳大劇院參加《福交·深交音樂季之元宵節》交響音樂會,獨奏二胡名曲《戰馬奔騰》。
2023年作為二胡獨奏演員隨深圳市文體局、深圳歌劇舞劇院合唱團出訪老撾、泰國兩國,參加「天涯共此時」中秋音樂會,受到老撾總理、泰國大使的親切接見。
2023年參加深圳「蓮花山草地音樂節」之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David Garret專場音樂會,並擔任獨奏。
2023年參加「福交·深交夥伴音樂季七夕限定,共享浪漫之夜」音樂會,擔任獨奏,在深圳大劇院演出二胡與交響樂《愛情·喬家大院組曲》,獲得一致好評。
2023年參加元宵節福田交響樂團新春音樂會,擔任獨奏,在深圳大劇院演出二胡與交響樂《洪湖人民的心願》,反響熱烈。
2023年和福田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戰馬奔騰》被選入「學習強國深圳學習平台」。
胡兆軒 二胡
香港音樂工作者,胡琴製作師。畢業於香港演藝音樂學院二胡、高胡學士及碩士(雙主修),後於北京中國音樂學院深造,師從余其偉、程秀榮、宋飛、蕭白鏞老師。胡氏致力提倡「古曲新韻」,曾創作從古曲改編的胡琴作品:《春江花月夜》、《搖滾將軍令》、《家鄉的喜訊》、胡琴齊奏曲《漁歌唱晚》、《弓舞》等。亦曾出版《初級二胡教材》一書。 胡氏現任香港音樂事務處老師、香港紫荊中樂團中胡首席,亦多年任香港中樂團胡琴樂師及教育部(拉弦)導師。
孫明浩 竹笛
博士,青年笛簫演奏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講師,廣州管樂學會副會長、非遺「竹笛藝術」中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教育發展聯盟理事、廣州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廣東音樂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曾入選文化和旅遊部第八屆全國青少年民族器樂教育教學成果展、獲第二、三屆中國竹笛邀請賽專業組金獎、第二屆「松庭杯」全國竹笛邀請賽專業組金獎等10余項國家級專業賽事大獎;主演全國首部情景器樂劇《揚帆大灣夢》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台藝術作品展演;主持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等省部級課題4項;發表北大核心等期刊論文10余篇;創作、改編作品10余首,指導學生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賽事獲獎20余項;多次獲評「廣東省優秀音樂家」「羊城優秀音樂家」等榮譽稱號。
潘勇剛 竹笛
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民族樂團常任指揮。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理事。國家藝術基金「笛簫演奏人才」,國家藝術基金「民族器樂演奏人才」。
本碩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樂系,為該院首位推免竹笛碩士研究生,師從郝益軍教授。博士畢業於俄羅斯國立專業藝術學院歌劇和交響樂指揮系。指揮先後師從楊又青、溫鋒超、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 Политиков、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Яку́пов 等教授,受指揮家劉沙教授指點。
獲首屆「國韻杯」民族器樂藝術展演職業成年組「民樂之星」、山東省第八屆高校音樂舞蹈專業師生基本功展示活動教師組二等獎、第四屆「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吹管類銀獎、首屆北京竹笛邀請賽金獎、「上海之春」首屆全國竹笛邀請賽銀獎等。指導樂團獲山東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藝術表演(器樂)一等獎、首屆山東省大學生校園藝術節器樂專項展示活動優秀樂團獎二等獎。在《音樂與表演》《齊魯藝苑》《樂器》等撰寫多篇論文。曾在山東藝術學院、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等單位從事教學及演出工作。近年來指揮學校樂團承擔了由教育部等三部委主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省內巡演及校內外等重要展演活動。
魏傑 竹笛
中共黨員,二級演奏員,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民樂團副團長,青年竹笛演奏家。寧夏大學外聘碩士生導師。寧夏理工學院外聘專業教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協會理事,寧夏音樂家協會理事。
李迎春 竹笛
中共黨員、竹笛碩士。四川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竹笛專業教師,四川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竹笛學會排簫藝術研究會理事、成都古琴文化學會秘書長,四川省教育廳首位公派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孔子學院任教的笛簫專業教師,「雲響國樂團」創始人之一。
本碩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先後師從李永明、樊建慶、石磊、易加義,期間曾受馬迪、張延武、林文增、王次恆、詹永明、陳悅、袁非凡、胡玉林等笛家的悉心指導。
曾獲全國第二屆竹笛邀請賽青年專業A組一等獎、中國香港「龍鳳吟香江」 ——第五屆邀請賽笛子組一等獎、中國·無錫第二屆國際笛簫暨第三屆「聽雨杯」竹笛邀請賽專業組金獎等。
受邀出訪瑞典、丹麥、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立陶宛、俄羅斯、泰國、越南以及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在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廳成功舉辦個人首場竹笛獨奏音樂會,2019年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音樂廳成功舉辦個人專場獨奏音樂會。2023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笛簫演奏藝術人才培訓」項目成員,2025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百年中樂—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訓」項目成員。近年來舉辦各類笛簫雅集、獨奏音樂會等四百餘場。
丁穎 竹笛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竹笛專業教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北省民族管弦樂協會理事,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先後師從於著名竹笛演奏家、教育家蔣國基先生,榮政教授。曾受國家委派出訪歐亞多個國家及地區巡演及學術交流,多首作品受邀CCTV《風華國樂》《古韻新聲》等欄目錄制與展播,作品《鵲踏枝》獲聯合國「國際中文日」子項目。曾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合優秀獎、香港國際笛簫大賽金獎等榮譽。多次獲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湖北省教育廳等「優秀指導教師獎」。主持與參與教育部、國家民委、中央高校等項目多項,獲新型實用專利一項,撰寫發表論文多篇。
周桃桃 古箏
當代創作型青年古箏演奏家,古箏專業藝術學碩士,博士在讀。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講師,四川省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秘書長,成都市音樂家協會理事,成都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多次任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尖子生導師。自幼師從江澹曦教授,期間得到周望教授指點,受多位名家前輩啓發。曾獲第四屆文華藝術院校獎重奏組「演奏獎」(最高獎);第五屆文華獎「園丁獎」;首屆翰雅杯傳統箏樂邀請賽兼獲陝西、客家流派最佳演奏獎等。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四十餘場個人獨奏、重奏音樂會。創作、創編近三十部古箏作品,音樂小品《龍門陣》入圍第28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節原創音樂徵集活動,原創作品音樂情景劇《赤菟馬》入選全國藝術碩士優秀教育成果展演。出版九張個人CD、DVD專輯,參與錄制數百張專輯及近千首各類配樂。
楊璋菡萏 古箏
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古箏教師,碩士生導師;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古箏教師。
於中央音樂學院獲得古箏演奏學士、碩士學位,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曾獲首屆「華音杯」中國音樂國際大賽專業青年組金獎、第二屆國際青少年古箏比賽專業青年組金獎、第三屆北京國際民族器樂大賽古箏專業青年A組金獎。
曾赴冰島參加「Dark music」音樂節演出並受到冰島文化部長和大使接見;受中國音樂家協會派遣赴英國、挪威進行交流訪演,並赴法國參加「貝爾福大學生音樂節」,擔任獨奏及民樂合奏演員;於人民大會堂參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六十週年大慶演出活動;隨宋慶齡基金會赴日本名古屋參加交流活動,受小牧市市長接見。
在C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三篇,主持多項省部級、廳局級社科項目。
楊星月 古箏
三級演奏員,現任貴州省黔劇院民族管弦樂團古箏及中阮演奏員。入選貴州省藝術人才庫,北京中華傳統樂會員。
曾擔任海南省文昌市華僑中學校民樂團指揮,指導指揮民樂團參加「海南省中小學生文藝匯演」獲一等獎。
赴台灣參加"民族音樂大賽"獲古箏表演優秀獎。
參加「亞洲明日之星大賽」獲港澳及廣東賽區古箏專業組冠軍。
參加《德藝雙馨》中國文藝展廣東省金獎。
參加「芳吟杯」古箏大賽專業組一等獎。
參加器樂中國「金鐘杯」器樂大賽獲二等獎。
黔劇院創作的黔劇《天渠》為第十六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大獎—提名劇目。
隨樂團赴法國,英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演出。
舉辦個人及師生音樂會,指導學生參加古箏比賽獲優秀指導教師獎。
胡睿君 古箏
中央民族大學博士,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學會會員。學術研究方向:蒙古雅托噶與世界類箏樂器研究2013-2020年間,以古箏演奏專業多次獲得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專業比賽專業組金、銀獎。2019年赴中國文化大學(台灣)取得古箏演奏雙院碩士。2020年起致力於蒙古器樂研究與演奏,於國內A類報紙、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多次獲得優秀畢業生、學業獎學金等榮譽。2021-2024年間多次赴中國音樂學院針對蒙古雅托噶進行針對性學術宣講。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衛拉特蒙古與周邊民族音樂文化融合與共生考察研究》參研人員。
陳天姿 古箏
香港土生土長的青年音樂家,現為天樂音樂學院及天樂古箏藝術團之創辦人及藝術總監,亦為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古箏及箜篌樂師。她先後獲取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士(一級榮譽)學位及音樂碩士(優異)學位,隨著名古箏演奏家、一級演員許菱子教授主修古箏。年幼時跟隨劉衡老師及吳曉紅老師學習,及後得到著名古箏演奏家周望、孫文妍、王中山、滕春江等教授悉心指導,另隨多位名師習蝶式箏、箜篌、古琴、潮州音樂、鋼琴等。
陳氏於國際比賽屢獲殊榮,包括第三屆「敦煌杯」中國古箏藝術菁英展演職業青年組銅獎、第四屆國際古箏比賽青年專業組金獎、第七屆深圳「芳吟杯」古箏比賽專業組一等獎等,亦於2015年獲選為香港電台「樂壇新秀」,參與香港電台的錄音和電視拍攝工作。
陳氏曾參與過百場公開演出活動,曾舉辦《天箏元韻》、《箏游列國》、《萬壑箏流》、《絲路箏情》古箏音樂會,曾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舉辦音樂顯才華系列《天樂姿音—陳天姿古箏音樂會》,另入選香港中樂團「樂·融·榮」計劃舉辦《天樂 - 陳天姿古箏音樂會》,全院滿座,亦先後於2016及2018年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其演奏獲得外界高度贊賞。她任教逾十年,現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多間中小學,其學生於海內外的國際比賽獲獎無數,曾榮獲多項優秀教師獎。另外,她曾於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下一站四台》中《中樂縱橫談》環節,介紹及推廣中國音樂。同時,她熱衷於音樂藝術研究,曾舉辦講座音樂會,撰寫多篇論文,並刊登於學術論文期刊。近年創辦天樂音樂學院及天樂古箏藝術團,致力於音樂教學與表演藝術工作,其宗旨是希望透過教學及實踐宣揚音樂藝術,鼓勵藝術創作與傳承。
同時,陳氏認為深層藝術學術研究對長遠藝術傳承是十分重要的,現熱衷於古箏藝術研究,曾以《傳統樂種的詮釋與可能性:現代專業音樂教學中看潮州音樂發展》為題,成功舉辦講座音樂會,另完成了《香港南來箏人研究——以蘇振波、項斯華、徐能強、許菱子為例》、《從民間走到音樂學院——以潮州箏樂為例,淺論傳統音樂教育承傳之變》等論文,並於《潮州箏學術論文集》中刊登。
梅多子 阮
梅多子,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阮專業教師、兼音樂教育學院民族器樂教育系阮、柳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阮專業學士、碩士,師從著名阮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導師徐陽教授。啓蒙於原深圳藝術學校阮教師楊蕾。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阮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民族管弦樂學會阮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瀋陽音樂學院教師中青年音樂表演拔尖人才、中國藝術研究院2023年訪問學者、文化和旅遊部人才中心人才庫人才、原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室內樂團建團首位阮演奏員。曾出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克羅地亞、韓國、巴西等多個國家及地區交流演出;2024年於「學習強國」平台上線「阮琴欣賞—梅多子阮演奏」專欄;擔任「國韻杯」「樂海杯」等多項賽事評委。
劉建敏 阮
中央音樂學院阮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阮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2024訪問學者。現就職於北京舞蹈學院附中民樂教研室,師從於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阮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導師徐陽教授。
曾獲獎項:2015年獲得新加坡國際華人藝術比賽和國際華樂比賽專業A組金獎;2014年獲得第二屆全國阮咸藝術展演職業青年A組金獎;2015年獲香港青樂杯民族器樂大賽職業A組金獎。
陳隆 阮
中央音樂學院阮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師從著名阮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導師徐陽教授和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教師邸琳老師。是唯一一位有著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本科以及研究生學歷的阮專業學生。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時被公派至美國巴德音樂學院擔任助教。在校期間活躍於中央音樂學院聖風室內樂團、 中央音樂學院阮族室內樂團等重要演出團體。
曾獲獎項:2019 年獲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器樂電視大賽》非傳統組合組亞軍; 2021 年獲普樂獎職業青年 A 組阮獨奏金獎與團體金獎;2022 年摘得國民音樂教育大會職業青年 A 組阮獨奏金獎;2023 年獲評首屆樂海杯"優秀國樂人才"; 2024 年斬獲南洋國際音樂大賽阮專業金獎。
演出足跡遍及亞歐,隨阮族室內樂團赴韓國高校巡演,參與德國、希臘「歡樂春節」活動,並隨中央音樂學院代表團赴瑞典、丹麥交流。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蘇州民族樂團等合作演出,亮相全國政協茶話會、「紅梅花開」音樂會等舞台。參與CCTV《風華國樂》等節目錄制。
王祺 阮
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民樂系(中阮演奏)專業,龍崗區音樂家協會會員,深圳市龍崗民族樂團團長,深圳市鹽田民樂團彈撥樂聲部長,深圳市羅湖區青少年民樂團團長,深圳市寶安區青少年民樂團團長,深圳市龍崗區青少年民樂團副團長。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民族音樂演奏及教學。2015年參與組建深圳市鹽田區民樂團,並擔任彈撥樂聲部長,並隨團參演多場鹽田區「新年音樂會」、深圳大劇院音樂廳專場音樂會、「人才之夜」專場音樂會、深圳音樂廳《紅樓夢》全版主題音樂會、山海小雅·國樂民樂專場音樂會等等。2023年參與組建龍崗區龍聲民族樂團並擔任副團長,成功舉辦「不朽的豐碑—龍崗音協紅色經典民樂賞析」音樂會、龍城街道「國潮民樂」音樂會、「國樂傳習」、「星火龍城」音樂會,參演「香港竹韻小集—樂游大灣」深圳音樂會,龍崗「午後音樂時光—名著里的國樂」專場音樂會,「四季國風」民樂專場音樂會,代表龍崗區參加第三屆深圳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展演,榮獲銀獎。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多個優秀學生考入音樂學院、藝術學院,為深圳民樂的發展與傳承做出突出貢獻。
孫瑋祺 阮
生於香港,9歲開始學阮,師從楊倚靜老師,後跟隨阮演奏家崔燦老師繼續深造。201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本科,成為阮專業第一位香港學生。2020年再以優異成績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阮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阮演奏家、教育家徐陽教授。
在校期間,連年獲得《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並多次參與院、系舉辦的重大藝術交流與演出活動,包括「國際室內樂音樂節」、「彈撥藝術節」、「胡琴藝術節」、「北京⻘年藝術節」等。孫氏分別於2022年及2023年成功舉辦個人音樂會。
曾在各重大⺠族器樂比賽中獲獎,包括在第二屆全國阮咸藝術展演中取得金獎、在第六十七屆香港學校音樂節—香港電台第四台中國樂器獎學金中獲得亞軍等。
曾跟隨蘇州⺠族管弦樂團、澳門中樂團、中央音樂學院⺠族管弦樂團、中央音樂學院阮族樂團、香港⻘年中樂團等到世界各地演出。
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族管弦樂團阮聲部首席及中央音樂學院「高參小」項目指導教師,並於2020年及2021年獲公派赴美國巴德音樂學院任阮專業教學助教。
【曲目簡介】
1. 二胡齊奏:《金珠瑪米贊》 王竹林 曲
《金珠瑪米贊》是一首深入西藏地區生活、採用藏族民間歌舞曲典型音調創作而成的二胡名曲。"金珠瑪米"在藏語中意為"解放軍"。這首樂曲抒發了藏族人民對親人解放軍的深厚情誼,體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該曲由作曲家王竹林先生創作於1959年(另有資料稱為20世紀60年代),首演由著名二胡大師許講德完成。《金珠瑪米贊》以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真摯的情感,成為了二胡音樂中的經典之作。它既是演奏者展現技術和表現力的良好載體,也能讓聽眾感受到藏族音樂的魅力和深厚軍民情誼的溫暖。此曲以二胡齊奏的形式演出,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以及熱烈的情感,充分發揮出齊奏的聲勢和表現力,塑造出豐富的音樂形象和熱烈的現場氣氛。
2. 大阮獨奏:《絲路駝鈴》寧勇 曲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樂曲以唐代張籍《涼州詞》中詩意為依據,吸取新疆民間音調創作而成。展現了廣袤的沙漠、紅柳搖曳的景象,以及古絲綢之路上駝商隊不畏艱辛、長途跋涉、充滿酸甜苦辣的旅途情景,凝聚了辛酸沈重的抑鬱情感。大阮、中阮均可演奏。
3. 竹笛獨奏:《塞上風情》 馬迪 曲
悠揚的信天游回蕩在黃土高原上,傾訴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之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嚮往。全曲分為三段:(引子)信天游;(慢板)眷情;(快板)放歌。
4. 室內樂:《草原木刻》 馬鐵英 曲
此曲應用蒙古族風格的旋律素材,以帶有再現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用箏、二胡、竹笛、中阮、大阮,為聆聽者勾勒並呈現出一幅幅牧人們眷戀草原、熱愛生活的民俗畫卷。
清晨,青嫩草尖上晶瑩剔透的露珠里,晨曦中的霞光悄然蘇醒,漫野的空氣中,瀰漫著青草和濕潤泥土的氣息,天際線由淡粉漸漸橘紅,蒙古包前,開始變得明朗、晴亮,太陽升起來了。辛勤愉快的姑娘,提動著搗酸奶的木杵,哦!牧場上滋潤的生活在奶桶里上下蕩漾...... 微風吹過,送來了鳥語花香。傍晚,夕陽的金色,籠罩在草原上。被鑲上了金邊的晚霞,橙紅中透出了溫潤的紫羅蘭,清脆的馬蹄聲、牛羊歸來的叫聲、牧人的歌謠聲...... 交織在一起,描摹出了一首令人動容的草原詩篇。
5. 古箏獨奏:《高山流水》浙江箏曲 王異之傳 項斯華演奏譜
古箏曲《高山流水》是一首根據「伯牙子期」知音典故創作而成的、用古箏來表現山水意境和知音情懷的經典名曲。曲子主要通過音樂語言來描繪山水的壯麗景色,並寄託了人們對知音的嚮往。雖然不是伯牙原奏的古琴曲,但卻是這個美麗典故在另一種樂器上最成功的演繹之一,深受大眾喜愛。
6. 二胡獨奏:《琵琶韻》 俞鵬曲 周鈺譯譜 周桃桃古箏編配
《琵琶韻》1944秋作於成都,這首樂曲是俞鵬先生作品中,在全國知名度最高的樂曲,該曲是一首以模擬琵琶演奏為題而抒發作者的爽朗明快,清新激越的情緒為主旨的樂曲。作者採用帶反復的單三段曲式結構,運用大小調式交替的曲調,在第一段裡模擬灑脫的琵琶"文曲";節二、三段以明快昂揚的曲調,輕快的節奏與逐漸增強逐步加快速度的手法,模擬琵琶的彈、挑、掃、拂與長輪。當樂曲的一個大過度樂句使樂曲情緒達到高潮時,接著再度進入更為飄逸灑脫的主題結束全曲。
7. 阮重奏:《西域行》林吉良 曲
作品運用了豐富的阮演奏技巧,充分發揮了阮樂器的音色特點,高音阮和小阮的甜美細膩,中阮的柔和恬靜以及大阮的渾厚圓潤音色,四個聲部旋律交織共同營造神秘的大漠氛圍,既有朦朧靜謐的慢板,又有激昂奔放的快板,將西域的壯麗風光與人文風情融入音樂之中,生動描繪了西部邊塞雄壯淒美的景象,展現古絲綢之路的繁華。
8. 竹笛獨奏:《幽蘭逢春》 趙松庭 曹星 曲
竹笛獨奏《幽蘭逢春》是中國當代笛樂經典,由趙松庭、曹星於 1979 年創作。樂曲以寒冬幽蘭綻放為意象,隱喻困境後重獲生機的希望,兼具文人雅韻與時代氣息。採用三部曲式:開篇慢板笛音悠揚深沈,似幽蘭悄然綻放;中段轉入快板,旋律明快激昂,盡顯生命力迸發;尾聲回歸舒緩,余韻綿長。作品融合傳統竹笛「顫音」「滑音」等技法與現代創作思維,既保留古典音樂的空靈意境,又傳遞積極向上的情感,是竹笛藝術中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代表作。
9. 五重奏:《陽春白雪》 黃學揚 曲
原為琵琶獨奏古曲,現為202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百年中樂——民族器樂演奏人才培訓》重新編寫為民樂重奏曲。樂曲描繪大地回春、生氣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全曲四個部分都是以民間樂曲《老六板》為開首,形成各部分的合頭。尾部突然慢起漸快,將樂曲推至高潮結束。
10. 中阮獨奏:《草原抒懷》林吉良 曲
藍天、白雲、草原。樂曲以蒙古族音樂為基調,以寬闊悠揚的旋律,起伏跌宕的節奏,勾繪出天似蒼穹,籠蓋四野的大自然風光;歌頌了蒙古族人民熱情豪放,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
11. 古箏獨奏:《柳青娘》 潮州箏曲 張漢齋傳譜 林毛根演奏 何寶泉記譜
《柳青娘》是中國傳統古箏名曲,流傳於潮州、客家等多個樂種,屬潮州音樂「軟套」代表性曲目。
樂曲以「柳青娘」為情感載體,旋律婉轉細膩,或清麗明快,或深情含蓄,盡顯江南水鄉的靈動氣韻。結構多遵循傳統曲體,通過古箏的「滑音」「顫音」「刮奏」等技法,模擬流水、鳥鳴之態,勾勒出柔美鮮活的意境。
12. 二胡獨奏:《洪湖主題隨想曲》 張敬安 歐陽謙叔原曲 閔惠芬編曲
《洪湖主題隨想曲》又名《洪湖人民的心願》,是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於20世紀70年代,根據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的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唱段《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改編創作的經典二胡獨奏曲。原曲以湖北洪湖地區革命鬥爭為背景,通過女英雄韓英在獄中與母親訣別的場景,展現勞苦大眾的苦難與革命信念。閔惠芬通過此曲拓展二胡的表現力,使其成為兼具敘事性、技術性與思想深度的經典,被譽為"中華民族風骨神韻"的代表作。
13. 箏三重奏:《秋望》 周鈺國 曲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此曲取自唐代詩人杜牧的絕句《長安秋望》之意,通過長安鼓樂的曲牌音樂與陝西地方戲曲音樂巧妙結合,在古箏的演奏技法及表現能力上進行了有意的嘗試和探索。
14. 室內樂: 《行雲》 楊春林 曲
《行雲》創作於2005年,樂曲是為八件民族樂器創作的作品,2005年獲文化部首屆民族室內樂比賽「文華獎」。樂曲一開始由彈撥聲部分解和弦漸入,二胡演奏第一主題。主題為慢板,優雅、恬靜。隨後竹笛在屬調上演奏,樂隊在主調上全奏。連接部展現了不同的樂器音色。快板情緒歡快,採用了不規則的節拍連接,將音樂逐步推向高潮,並在高潮中再現第一主題。最後在漸漸的平靜中結束全曲。由於樂曲開始以連續緊湊的十六分音符音型與二胡的主旋律流暢自如、行雲流水,故名《行雲》。
15. 室內樂: 《詠荷》 楊天解 曲
泥土孕育著你的高潔,雨露滋潤著你的美麗,綠葉裝點著你的紅妝,陽光成就著你的信念。這是作曲家楊天解2016年5月在洞庭湖畔采風,觀賞千畝荷塘獲得的靈感,寫下了這首贊美荷花的詩句,同時由此進一步發展成一首民樂五重奏。音樂描繪出清晨荷葉的點點露珠在朝霞中晶瑩剔透,荷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清純、典雅、美麗。更難得的是它有出自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
16. 五重奏:《江南岸》 陳永華 曲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本曲前段憂傷的慢板,乃是向過去三年因疫情失去生命的人表示緬懷及婉惜。之後的快板意指人類社會重整後一定會再出發,並同心合力,克服困難,再創佳績。作曲家用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表示美好時刻總會重臨。最後一段共同加速,以充滿動感及獅子山下的精神直衝過終點!
樂曲創作於2023年,為竹韻小集「弦歌不絕——香港作曲家粵樂創作發表會」委約作品之一。
17. 二胡齊奏:《光明行》 劉天華 曲
《光明行》是中國近代音樂大師劉天華先生於1931年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後常以二胡齊奏的形式演出,是公認的二胡十大名曲之一。這首作品以其振奮人心的進行曲風格、明快堅定的旋律和富有彈性的節奏而著稱,展現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反映了在逆境中不懈求索、嚮往光明的時代精神,至今仍是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的經典之作,具有永恆的藝術生命力。二胡齊奏《光明行》不僅是劉天華先生藝術成熟的標誌,更是中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創新的音樂語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砥礪前行。聆聽這首樂曲,彷彿能感受到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引領著我們向著光明與希望堅定不移地前進。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